...

抗击埃博拉 我们在援非一线——北京市疾控中心专家窦相峰工作纪实

时间:2014-12-10  来源:  作者:

(一)

西非埃博拉疫情仍在继续,中国专家跨万里援助。

2014年11月21日凌晨,作为国家卫计委派驻几内亚的第四批专家组成员,北京市疾控中心窦相峰一行3人从北京出发了,其他两位分别是来自北京协和医院与北京佑安医院的医生。历经20多小时的飞行,专家组于当地时间11月21日抵达几内亚首都科纳克里,预计在几工作一个月。

根据工作安排,专家组在几内亚工作期间将重点跟踪埃博拉疫情动态,了解当地救治情况;协助中国医疗队做好驻几中资机构、华人华侨的疫情防控和重大疾病诊治;继续深入中资企业开展防控疫情的宣教活动等。自8月份以来,我国已陆续向几内亚派出四批医疗专家,深入一线了解疫情情况,帮助中资企业普及疫情知识,提高科学防范能力,发挥了积极作用,受到广泛好评。几内亚时间11月23日深夜,北京市疾控中心窦相峰发回信息:

历经20多小时的飞行,一身疲惫被中国大使馆经济商务参赞处高铁峰参赞以及中国援几医疗队王振常队长等人的热情迎接化为乌有。未来的一个月乃至更长的时间,我们将共同面对几内亚的埃博拉疫情。

当地疫情防控形势依然严峻,简单休整后,22日下午,专家组受到了驻几大使卞建强的热情接见,通过大使介绍,专家组了解了当地中资机构及华人埃博拉防控需求,以及我国对几内亚物资、人员援建情况,高参赞向专家组布置了下一步的工作任务。几内亚埃博拉防控,北京疾控在行动,我在行动。

到达后一切顺利,住的地方能遥望东卡医院——埃博拉的定点收治医院。换上当地手机卡,8小时的时差,迅速调整、迅速转换角色、迅速接洽、迅速了解疫情态势、迅速了解现有措施……但是,忙碌和疲惫中有一个时钟始终显示着北京时间,为的是在恰当的时间向中心领导、专家和同事们请教、交流疫情防控经验。在几内亚是我一个人,但关注和防控埃博拉疫情的是北京市疾控中心整个集体。

科纳克里的北京时间

北京时间同时也是一份牵挂,记录着7岁的儿子上学、放学、玩耍的时间,爸爸没有陪伴在身边,他适应吗?寂寞吗?会想我吗?

今天和儿子连上线了,小伙子可高兴了,大了,懂事了,知道关心我。虽然对天数还没有概念,不过他基本知道30天是个比较长的时间段。对儿子说:咱们都要加油!

(二)

在中国大使馆和中国驻几内亚医疗队的帮助下,窦相峰迅速了解当地疫情,并与当地有关部门成功接触,顺利开展工作。用他的话说,就是“每天奔波于防制埃博拉的工作途中。”跟踪疫情动态、了解救治情况、为中资企业宣教疫情防控知识 。忙完一天的工作后,窦相峰会总结并发回工作信息,同时也发回自己的感受:

“几内亚的情况比在国内想象的略好,虽然贫穷,而且正在经历着埃博拉疫情,但当地百姓平静而快乐的生活,他们用汉语向我打招呼问好,街边随处可见踢足球的孩子,妇女们头顶包裹,悠然的兜售着小商品,菜市场里摆满当地的水果。当地的中资机构、中餐馆、中国人开设的酒店超市门口都放置了洗手池,并有专人负责体温测量,体温正常者才能进入。希望疫情能够早日得到控制。”

在自己的博客上,窦相峰记录着援非抗埃的点点滴滴,甚至还为后续的援非人员写出了“攻略”,在此摘录几段。

关于纱窗与防蚊:

我们住的地方没有纱窗,蚊子随意进出,黄热病、疟疾等疾病的传播可想而知,但这点事哪能难倒疾控人?把备用蚊帐剪成两半,挂在吊窗帘的横杆上,然后喷上杀虫剂,这就是最佳防虫纱窗。平时出门带着驱避剂,每隔几小时重新涂抹一次,才能有效防蚊。

关于晕机与时差:

我平时不怎么晕车,状态不好时偶尔晕一下,短途飞机不晕,从未出过远门(没飞出过亚洲),但这次彻底晕了。从北京到几内亚,先飞十几个小时到巴黎,等待6小时,再飞科纳克里,一共飞二十几个小时。晕飞机是很痛苦的事,是那个“快停下,开门,我要下车”笑话的真实再现。建议提前吃晕车药,合理饮食,不多吃,不少吃,提前不要补觉,上飞机后有大把睡眠时间,巴黎比北京时间晚7个小时,一般都是夜里1点飞,十几个小时后到巴黎,是当地时间清晨5、6点。十几个小时的夜航,机舱内也不开灯,一片黑暗。航空公司允许将手机设置为飞行模式使用,但晕车的人尽量不要看(晕开始的地方)。到几内亚后,科纳克里时间比北京时间晚8小时,在国内该起床时,这边就该入睡了。

(三)

窦相峰在几乎每天都忙碌到深夜,在中国大使馆和中国驻几内亚医疗队的帮助下,了解当地各类疫情,跟踪疫情动态、了解救治情况、为中资企业宣教疫情防控知识。

根据卞大使及高参赞的进一步工作部署,第四批专家组将继续跟踪埃博拉疫情动态,及时并有计划的逐步汉化更新WHO最新技术指南,将防控知识更加直接的传递给在几华人,同时将更新的知识及时发回国内,供国内专家参考;继续深入中资企业开展疫情防控知识和健康宣教工作,确保华人埃博拉零感染。几内亚华人的埃博拉防控工作:

此次埃博拉疫情爆发近九个月来,在几内亚工作的华人在大使、参赞的领导下,在华商会组织下,各项防控措施落实的井井有条,效果也很卓著,无一人感染。窦相峰说,几内亚华商会在陈会长的组织下,每个月都组织一次华商的例行聚会。11月30日,受陈会长邀请,窦相峰代表援非专家组在会上对参与聚会的在几华人进行了简短的培训。

三人专家组通力合作汉化了WHO最新埃博拉疫情应对路线图及现状分析,由大使馆发到几内亚的华人圈及医疗队,供大家学习借鉴,得到大使馆及所有在几华人的高度赞扬。

目前几内亚疫情平稳,但未出现下降趋势,从疾病防控角度看,几内亚是这三个国家中最好的。几内亚超过70%的病人可以被隔离,“安全庄重埋葬”队伍已达到所需数量的80%以上;几内亚出台了抗击埃博拉疫情和加强卫生体系建设国家计划,计划效果还在进一步观察。

埃博拉疫苗已经初步通过实验,但离具体应用还有段时间;华人发病可以接回国治疗,但中转需要时间,这些都是好消息。疫情九个月,时间不长也不短,容易出现麻痹松懈,这是最危险的,所以仍要进一步落实各项防控措施,继续加强防控意识。目前,专家组最重要的一项工作就是继续做好当地华人的埃博拉防控和健康宣教工作,确保无一例感染。

几内亚的其他传染病防控:

疟疾:窦相峰在发回的工作信息里提到,发现在几的华人见面聊天,比谁“打摆子”次数多,平时基本不防蚊,而且很多人认为驱避剂等防蚊措施不管用。蚊虫叮咬会传播疟疾、丝虫病、登革热等传染病,再接下来的培训中,要好好为华人讲授与讨论蚊虫防治,特别是驱避剂的正确使用方法;而且要特别强调出现发热要及时就诊等问题,这是保护自身健康的最基本要求。同时也要提醒新到西非地区的人,要确保一级预防,免疫空白群体,短时间大量叮咬比较危险。

西非地区的寄生虫病非常多,在几内亚的很多华人公司都有野外勘探任务,这方面防控工作需要格外重视。在此也给大家介绍一下当地的寄生虫病,去工作或旅行都要注意。血吸虫病:涉水可以引起血吸虫,血吸虫病主要分两种类型,一种是肠血吸虫病,另一种是尿路血吸虫病,对人体损害都比较大,可以引起肾脏损害和肝损害。血吸虫病是由裂体吸虫属血吸虫引起的一种慢性寄生虫病,血吸虫病的症状是人体对虫卵的反应所致,并不是由血吸虫本身造成的,每年逾2.3亿人需要得到血吸虫病治疗。早期发现,早期治疗很重要。

丝虫病:蚊和蚋都会传播丝虫病。丝虫病是由节肢动物传播的一类寄生虫病,虫体细长如丝线而得名。目前非洲主要流行的两种丝虫病为盘尾丝虫病和罗阿丝虫病。其中盘尾丝虫病又称河盲症。非洲人类锥虫病:几内亚的舌蝇叮咬可以引起非洲人类锥虫病(昏睡病),依赖于农业、渔业、畜牧业或狩猎业的农村人口最有可能接触该病媒并因此感染此病。发生疾病的地区可以是单一的村庄或整个区域,在受感染地区内,各村的疾病严重程度可各不相同。

非洲人类锥虫病的临床特征:在第一阶段,锥虫在皮下组织、血液和淋巴中繁殖。这被称为血液淋巴期,会造成阵发性发热、头痛、关节疼痛和骚痒。在第二阶段,寄生虫穿过血脑屏障感染中枢神经系统。这被称为神经期。一般来说,这时候会出现更明显的疾病体征和症状:行为改变、意识模糊、感觉障碍和动作协调性差。该病名称提示的睡眠周期障碍是疾病第二阶段的一个重要特征。如不进行治疗,一般认为昏睡病是致命的。

窦相峰的倡议:国内对埃博拉的防控力度很大,出入境检疫、归国人员健康监测、医院早期筛查,三道封锁线。窦相峰此次特别在工作信息对在几内亚工作的同胞们发出倡议:回国以后要一定积极配合各地疾控部门的工作;为大家,确保祖国人民的安全;为小家,保障自己在国内亲人和朋友的健康。

(四)

忙完一天的工作后,窦相峰在自己的博客上,记录着援非抗埃的点点滴滴,还用通俗而幽默的语言为后续的援非人员和当地华人同胞们写出了“防病攻略”。他说,在给华商培训或者聊天的时候,发现他们有很多防病误区,知道了,就赶紧纠正提醒,也写下来,大家留用。

我们从窦相峰的博客里摘录一篇“防蚊灭蚊攻略”,分享给以后去西非工作或旅行的朋友们。

今天,给华商做埃博拉的防控培训,课下聊天时,发现他们的话题是比谁“打摆子”次数多,平时基本不防蚊,而且很多人认为驱避剂等防蚊措施不管用,也就忽略了。我觉得这事挺大的,人在江湖漂,哪能不挨咬?蚊虫叮咬会传播黄热病、登革热、疟疾等传染病,可别不在乎。特别提醒新到西非地区的人,要确保一级预防,免疫空白群体,短时间大量叮咬比较危险。疟疾:来几内亚这些天,拍死的蚊子都是按蚊,也就是俗称的疟蚊,是传播疟疾的元凶。西非恶性疟疾肆虐,带有疟原虫的蚊子叮咬人体后,把疟原虫注入人体,10-15天后就会发病。疟疾的主要临床表现包括发冷、发热、出汗、全身酸痛等,有时还伴有呕吐、腹泻、咳嗽。病情严重的患者还会出现谵妄、昏迷和休克,以及肝、肾功能衰竭,如不及时救治,有可能因病情延误而危及生命。全球86%的疟疾病例发生在非洲,并以病情较重的恶性疟为主;在当地,如出现发冷、发热、出汗、乏力等症状,应当尽快去医院检查。

黄热病:这是一种由黄热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临床以发热、黄疽、蛋白尿、相对缓脉和出血等为特征,在国内尚无发病。也是由蚊传播,非洲是疫区,不过这个病可以预防,去非洲前一定要打黄热病疫苗,保护期限为10年。登革热:还是由蚊传播的,是世界范围内分布最广、病人最多、危害最重的虫媒病毒性疾病,全球每年约有5000万人感染登革病毒,伊蚊是传播登革病毒的主要蚊种。临床表现为高热、头痛、肌肉、骨关节剧烈酸痛、皮疹、出血倾向、淋巴结肿大、白细胞计数减少、血小板减少等。登革热为自限性疾病,病人病情一般较轻,但重症病例容易发生出血和脏器损害,极个别病例会死亡。全世界都没疫苗。说了这么些蚊子传播的疾病,如何预防?减少叮咬是关键。

1、穿长袖紧口衣裤:首先要穿长袖紧口衣裤,有人说了,热呀,我推荐速干衣,速干轻薄,穿一般衬衫容易出痱子,这个会好很多。不光袖口,领口也要系紧。同时要穿袜子,这样不仅可以减少人蚊接触,蚊子感觉到人的皮肤湿度降低、皮表挥发物减少,也会减少叮咬。

2、清除蚊虫孳生地:生活的周边环境要清除杂草,喷洒杀虫剂,清除各种废旧杂物,将屋里屋外所有可能积水的瓶子、水桶、水盆等容器彻底清理,防止蚊虫孳生;盆景、喷水池、养鱼池等各种室外景观水体要经常换水,全面清理垃圾漂浮物,可以饲养如柳条鱼、金鱼、鲤鱼、鲤鲫鱼、非洲鲫鱼等能够吞食蚊幼虫的鱼种,达到灭蚊目的。

3、正确使用驱避剂:驱避剂是一种为驱赶蚊子而往身上涂抹的药物,涂抹于裸露的皮肤处,如手臂、脸颈、小腿等,避开口、鼻和眼睛,耳朵很容易被叮咬,要涂抹。一般4-8小时有效,过了这个时间就应该重新涂抹了。药效与活动量、出汗量有关,如果在户外,药效持续时间可能会缩短,应及时涂抹。普通花露水和风油精是没用的,在西非最有效的驱蚊液是DEET(避蚊胺),避蚊胺不是杀虫剂,对人体安全,可以放心涂抹。一般要买浓度15%或25%,甚至更高的,剂型有药膏样的,在出入境打疫苗的地方有卖,可以多买点,还有喷剂,使用方便,用量挺大,多带一些。涂抹在衣服上没用,并且涂抹过的地方不被叮咬,没被涂抹过的地方仍然被叮咬。部分人对驱蚊液过敏,记得来之前先喷喷试试,找个合适的剂型。

4、防止蚊虫进入室内:房间安装纱门、纱窗以阻止蚊虫飞入。天黑前点燃蚊香,驱蚊效果最佳。电蚊香在封闭的房间可灭蚊,在通风处能起到驱赶蚊子的作用,在使用时要注意药片和加热器的配套使用,一般可维持6-8个小时;我们北京市疾控中心的病媒和消毒专家建议我24小时开着液体蚊香,一瓶能用1周;盘香(点燃的那种)可以备一点,在当地有长时间停电的情况,以备不时之需。

5、在蚊帐内睡觉:世界卫生组织认为经过杀虫剂处理的蚊帐是防制病媒传播疾病(尤其是疟疾)的最有效手段。浸泡灭蚊蚊帐是将普通蚊帐浸泡在含有除虫菊酯和溴氰菊酯的药剂里,有驱蚊灭蚊效果,但药效会随着时间而消失,味道也较大。涂抹型灭蚊蚊帐是将除虫菊酯和溴氰菊酯成分涂抹在普通蚊帐的纤维内。任何蚊虫一经停在蚊帐顶马上生物性死亡或功能性死亡。注入型灭蚊蚊帐是将除虫菊酯和溴氰菊酯分子通过先进的技术,注入到普通蚊帐的分子结构中,使普通蚊帐携带了防蚊,驱蚊的功效。由于是采用高分子注入技术,因此蚊帐没有任何异味,并可反复洗涤,效果持久。

6、使用杀虫气雾剂:使用杀虫气雾剂时要注意时间,黄昏时是蚊子活动的高峰期,此时使用气雾剂能起到最大效果。使用杀虫气雾剂时尽量不要朝衣物、床单、家具、皮肤、餐具上直接喷洒,如果不慎将药液喷到皮肤上,要及时清洗。使用杀虫气雾剂要注意在空中喷洒,角度为45°,喷洒完毕后关闭门窗半小时到一小时,人离开室内,然后再开窗通风。杀虫气雾剂用起来方便,但喷洒过量对人体也会有一定的毒性,所以一定要注意安全,防止中毒。蚊子数量不是很多时,不建议使用杀虫气雾剂。

7、常洗澡少用香水:蚊子喜欢汗腺发达、体温高的人。常洗澡,保持皮肤清爽,流汗时及时擦去汗液,可以减少汗液气味对蚊虫的吸引。少用香皂和香水,蚊子喜食花蜜露,因此,使用香水、化妆品、面霜等带花香味的物品后,被蚊子叮咬的概率会上升。不过,好像男士常用的古龙香水中因带檀香味,反能起到驱蚊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