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3日,由《健康报》社主办,北京医师协会、北京药师协会协办,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北京益序医疗科技有限公司联合承办的“中国慢病防治与保险保障座谈会”在北京召开。本次会议邀请了多位政策制定者和行业专家,共同探索适合中国的慢病防控路径。国家卫生计生委疾控局、人社部、北京卫生计生委等机构领导出席会议并分别做了重要讲话。
近年来,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不断加快,人民群众慢性病疾病负担日益沉重,成为影响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带来的健康损害不可估量,是我国居民的最重要死因,死亡构成比从1973年的53%上升到了2012年的86.6%,重大疾病人均医疗费用支出普遍超出了家庭收入的40%,导致公众对健康管理与健康促进服务的需求不断增长,重大疾病防控与慢性疾病管理的压力加大。
目前,慢性病防治工作已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国务院办公厅2017年1月发布的《中国防治慢性病中长期规划(2017-2025年)》意在部署做好未来5-10年的慢性病防治工作,将改善医疗质量、提高居民健康期望寿命、提升慢病规范管理率与达标率、降低重大慢性病过早死亡率等作为核心目标。
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相关专家在会上提出,医保改革的核心目标是优化卫生资源配置,形成以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病的分级诊疗为突破口的“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模式,建立符合国情、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医保制度,切实促进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公平可及。
北京实施医改政策的五年来,医保控费成效显现,费用稳中有降。北京市首批试点医院的药占比从2012年的43%,逐年下降到2016年的33%,减轻了患者的负担。北京卫生计生委发展规划处李德娟处长在报告中展示了一组数据:与2016年同期相比,医疗机构2017年6月可分配收入增长21.9%,二、三级医院药占比由去年同期的42%下降到34%,且仍在下降。除此之外,药品阳光采购金额累计206.4亿元,共节省药品费用16.4亿元,药品价格平均下降超过8%。仅药品阳光采购一项,2017年全年共节省药品费用高达26亿元,高于预期。
2015年,北京朝阳医院在全国首创了“精准用药门诊”。目前,朝阳医院的精准用药专家门诊,在基于药物基因组学指导慢病患者精准用药方面,已经初步形成了一系列的标准化的操作规程。并于2017年10月牵头启动了“中国慢病人群精准用药研究与应用项目”,联合企业创新性地应用高通量测序技术结合机器学习算法,开展药物基因组学研究,探索一种以基因检测为基础的慢病人群精准用药新模式。
北京朝阳医院总药剂师刘丽宏主任强调,在医药分开的形势下,药师已成为医院临床服务能力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不断延伸着医改中的药学服务内涵,发挥着合理用药“引领者”、安全用药“保障者”、经济效益“创造者”的重要作用,彻底打破了患者只看病不看药的现状,使患者用药治疗的连续性得以实现。
来自北京市朝阳区高碑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张亚兰主任在报告中强调,将心血管病、高血压、糖尿病等常见慢病分开管理,是绝对不可取的,尤其是在基层。应积极促进基层卫生保健机构、医院和其他服务机构有效协作,形成“三甲指导、基层实施、远程会诊、双向转诊”的联动机制,通过合作确保慢病患者临床管理的连续性和有效性,真正实现“慢病下基层”的社区卫生服务功能。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为中国所有行业提供了无限的想象与发展空间,而中国社会发展到现阶段,人口红利、政策红利、发展红利将在保险行业快速释放。中国保险学会副秘书长江崇光博士在报告中指出,现阶段,我国商业健康保险虽取得了较好的发展,但巨大的潜在需求仍未能有效转化。他表示,健康险行业的健康有序发展,也进一步取决于慢病防治工作能否在“收窄出水口”方面取得卓越成效,真正实现“医”、“保”联合,建立多层次的医疗支付保障体系。
来自全联保险经纪有限公司的首席战略顾问刘峰先生做了《创新健康保险,助力慢病管理》的主题报告。从国外的经验来看,通过第三方健康风险管理机构对被保险人健康风险评估、慢性病管理过程的的跟踪与干预,保险公司可以将单纯的事后理赔转变为全过程的健康风险管理服务。
在圆桌讨论环节,北京医师协会郭积勇会长、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金荣华院长、解放军总医院心血管内科叶平主任、北京药师协会慢病防治药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药学部闫素英主任等专家各抒己见,深入探讨了“如何打通慢病管理的服务闭环”,为如何解决好超过4亿人的慢病健康管理问题,献计献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