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拉利昂首都弗里敦是目前埃博拉疫情最严重的地区。截至12月5日,塞拉利昂累计确诊病例6292例,有2276例来自以弗里敦为主体的西区,占到1/3。 中方派出的公共卫生专家团队担负着为当地培训医疗护理人员和社区骨干防控人员的任务。经过一个月的努力,培训人员所在区域已覆盖弗里敦一半的城区面积。他们的无私奉献,得到了塞拉利昂政府和人民的赞誉。 结合实际设计教材 培训工作的顺利开展,与之前的精心准备密不可分。中国援塞公共卫生培训团队成员、中国疾控中心性艾中心丙肝性病防治室主任王晓春告诉记者,公共卫生培训队伍里既有专业的疾控人员,也有临床医生和健康教育工作者。援塞公共卫生培训团队自10月初接到通知后,就开始着手做细致的准备。 “专家们对培训资料进行了精心筹划。”中国援塞公共卫生培训队队长、中国疾控中心副主任梁晓峰说,教材和宣传品重点借鉴了我国公共卫生和传染病防治领域积累的经验,同时结合了非洲的社会风俗习惯。“比如考虑到塞拉利昂是穆斯林国家,我们在宣传材料的文字措辞以及颜色搭配上,都有特别的设计。” 王晓春介绍,培训分为4个模块,包括基本知识、认识态度、个人防护和社区防护。专家们对每一个模块的每张PPT都进行了认真分析,“每个模块的框架、核心内容、图表、用词都经过仔细推敲”。 梁晓峰说,公共卫生援助工作短期目标是开展病毒检测,留观、救治患者;长期目标是通过培训,帮助当地建立专业人员队伍和公共卫生体系,乃至与非洲建立公共卫生的科研合作,比如合作建立传染病研究中心等。 严密防控感染风险 公共卫生培训针对的是来自塞拉利昂当地的基层人员,因此培训地点选择在社区。但这也带来了风险,身处社区的培训专家们,自身防护安全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 中国援塞公共卫生培训团队成员、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的传染病专家卢洪洲说,团队在培训启动前进行了细致的风险评估,考虑到诸多危险因素。“比如,埃博拉病毒主要传播途径是体液,眼泪、口水、汗水和血液等,要切断这个传播途径,最直接的办法就是不接触。由于手部尤其手掌汗腺最为发达,做好手部清洁消毒至关重要。” 为防控风险,培训队制订了《培训学员手册》和《培训班教员和学员健康检测与管理方案》,规定培训班教员和学员每日开展2次体温检测,确保没有发烧的人员;体温检测人员要戴一次性口罩、一次性手套,使用非接触式体温测量仪开展检测工作;规范学员注册流程、健康状况报告制度,明确如果有发热、乏力、恶心、头晕、肌肉酸痛等症状要立即报告;在培训课程结束后,还要对培训场地物体表面和地面进行全面消毒。考虑到可能发生的意外情况,培训队还制订了一套应急处置方案。 专家们还将一些常规的防护工作和培训内容结合起来。“比如,组织学员集体洗手,这既是加强个人防护的环节,也能强化公共卫生培训的相关内容。”卢洪洲说。 精心组织 细致培训 每天的培训课堂上都会响起热烈的掌声,这是对公共卫生培训专家最直接的肯定。 梁晓峰表示,由于当地非常缺乏在社区层面做公共卫生管理的人员,因此培训团队按照弗里敦地区的行政区划,动员所有基层社区的议员、社区卫生工作者、志愿者参加培训班。 2000多名学员基本涵盖了弗里敦疫情防控的核心力量。学员伊丽莎白是弗里敦一家医院的护士长,她说,这些人都是社区的意见领袖,把他们培训好了,会影响整个社区。 对于培训模式,中国的专家们也进行了精心筹划。“培训采取TOT模式,即培训师的培训。”王晓春说,专家们计划先培养25位当地的培训教员,再由他们培训当地的基层工作人员,迅速地将培训网络铺开,覆盖塞拉利昂重点疫区。 这25名经过塞方精心挑选的当地培训师在接受培训后,和专家们一起对培训教材进行再次修订,以便被当地基层人员接受。 王晓春表示,培训的另一个特点是同伴教育。培训结束后,社区人员都能成为同伴教育员,把所学的知识带回到社区去。 在培训课程里,有一部分是专门介绍中国抗击传染病的经验。一开始,专家们还担心国情不同,塞方学员理解起来会有难度。事实证明,这个部分内容受到了学员的欢迎。 “我们都对中国成功抗击SRAS的经验很感兴趣。”伊丽莎白说,“如果我们的政府也能和中国政府一样,我相信疫情能够很快得到控制。” 目前在塞拉利昂,共有17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在开展培训,中国的培训项目凭借自身的特色,引起了国外同行的关注。多个国际组织都表示,希望能够到中国的培训现场参观交流。(来源:健康报 2014年12月9日 第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