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西非地区埃博拉疫情爆发以来,中国军队已派出多批次、数百名医护人员、防疫专家和指挥、保障人员赴疫情最严重的塞拉利昂和利比里亚开展救援工作。截至11月21日,中方在疫区的医疗人员已达约400人。 未来数月,还将有近千人次的中国医务人员和公共卫生专家奔赴疫区一线,中方还计划培训1万名医疗护理人员和社区骨干防控人员。中国医疗队员的无私奉献,得到了受援国政府、人民和国际社会的赞誉。 义不容辞投入工作 “到利比里亚来,我首先是一名战士,然后才是感控专家!”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大坪医院感控科主任刘丁在接到前往利比里亚抗击埃博拉前线的通知后,这样给自己定位。 一个月的时间,在这个遥远的国度,要平地建造起一个现代化、符合严格感染控制标准的医院谈何容易?更何况,刘丁所在的这支先遣队仅有5人。没有战士的坚强意志和执行力,这根本就是一项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在疫区工作,医护人员的自身防护是重中之重,也是大家最关注的问题。埃博拉是一种仅微量病毒即造成感染传播的疾病,与患者密切接触的医护人员被明确列入高危人群。作为施工现场的唯一感控专家,为了即将抵达的大批医护人员的安全,刘丁必须反复考虑每个环节和流程是否有缺陷,力争将感染风险降为最低。密集的工作强度和心理压力,加上没有时间倒时差,使得他每天只有依靠安眠药休息短短三四个小时。 中国援建利比里亚埃博拉诊疗中心启用仪式举行时,利总统约翰逊-瑟利夫亲临现场,向来自中国的援建者们表达感激之情。全世界都在转播这样的盛况,而肤色已接近当地人的刘丁只是微笑着躲在人群中。他说:“新闻是短暂的,经历是永恒的。我做了自己想做的,承担了自己该尽的责任,这就够了。” 培训当地工作人员 当地时间12月3日,中国医疗队对当地工作人员进行了岗前培训考核。 按照中国援建埃博拉诊疗中心现有100张床位的规模和运营实际需要,医疗队约需聘用120名当地工作人员。现已完成首批32人的招聘,并通过理论授课、操作示范和模拟演练对他们进行了为期4天的岗前培训,内容为埃博拉防护理论知识、消毒规范、穿脱防护服训练、诊疗中心工作流程等。 在此次考核中,30人成绩优秀,顺利通过考核。另外两人将进一步接受培训,直至通过考核。据医疗队护理部副主任刘蕾介绍,医疗队聘用的首批32名当地人员主要由利比里亚政府、当地埃博拉指挥中心、社区组织等推荐或自主应聘,是严格依据岗位职责需要,从80余名应聘者中选拔录用的。第二批聘用人员招聘工作已积极展开。 弗朗西斯·罗伯特曾参加世界卫生组织相关培训,在应聘培训中表现积极活跃,以优异的成绩通过了考核。他说:“我对整个培训感到很满意,整个培训的氛围很好,我觉得我跟中国医务人员一起工作没有问题。我非常感谢你们所作出的努力,你们从中国来到这里拯救(我们)那些濒临死亡的同胞,愿上帝保佑你们!” 交流借鉴抗击疫情 中国援建埃博拉诊疗中心正式竣工后,接收病人前的各项准备工作进入倒计时,真正的战斗即将开始。作为病区军医和医疗队医务部助理的支轶和同事一起来到已经投入运营的MOD埃博拉诊疗中心参观、交流。 MOD诊疗中心由世界卫生组织运营,主要由来自古巴、瑞士、非盟的医生以及当地招募的医护人员和志愿者组成,目前共设置有40张病床,收治埃博拉疑似患者19例、确诊患者11例。 中国医疗队员们向MOD诊疗中心运营总监和医生请教收治流程中的一些成功经验,同时也向他们介绍刚刚建成的中国援建埃博拉诊疗中心。当得知中国援建诊疗中心为坚固耐用的板房结构,设有缓冲区,完全按照传染病医院设计建造,病房监控、网络和医护电脑工作站接入,配备空调和独立卫生间,同时具备更为严格的防护流程和完备的治疗手段时,他们纷纷竖起大拇指赞叹道:“早就听说中国援建的诊疗中心是一流的!希望能有机会前往学习和交流。” 带领医疗队员们参观的医生摩西的热情和乐观深深感染了中国医疗队员。摩西是土生土长的利比里亚人,毕业于利比里亚唯一的医学院校,经过10年的艰苦学习拿到行医执照。疫情最重的时候他先后到几个埃博拉诊疗中心工作,一直战斗在抗埃第一线。 “现在有你们不远万里来帮助我们,相信我们一定能更快渡过难关,携手战胜埃博拉!”摩西笑着说道。